城中村改造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舉措,關系城市發展,關乎民生保障,有利于消除城市建設治理短板、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條件、擴大內需、優化房地產結構。本次住房城鄉建設部、財政部聯合印發通知,明確了政策實施的具體細節,將加快推動城中村改造項目穩妥實施。
此次有3項新部署:一是擴大城市和項目范圍。從最初的35個超大特大城市和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的大城市,進一步擴大到近30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,讓更多城市享受到城中村改造帶來的城市發展紅利,充分釋放新型城鎮化的巨大潛力。凡資金能平衡、征收補償方案成熟的項目,均可納入政策支持范圍。二是增加項目支持力度。凡符合條件的項目,可以獲得專項債券、專項借款、相關稅費優惠等政策支持。而城中村改造相關的債務管理按照有關規定單獨考核,可以調動地方政府參與的積極性。三是對項目方案提出基本原則。“一項目兩方案”,確保每個城中村改造項目既要有完整的征收補償方案,也要有資金平衡方案;既要有經濟可行性,避免新增債務風險,又要保障城中村居民的合理合法權益。
城中村改造意義重大。一是提升居民居住品質,打造好房子、好社區,實現人居環境高質量發展。房地產新發展模式就是在高質量發展中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。當前,一些城中村內建筑老舊、住房基礎設施不完善、居住條件差、缺乏公共服務配套等現象普遍存在。優先改造群眾需求迫切、安全隱患突出的城中村,對于提升群眾生活品質大有裨益。對于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城中村房屋,可拆除新建;對于失養失修失管且存在一定安全隱患、居民改造意愿強烈的老舊房屋,實施修繕加固及升級改造,可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,提升居住舒適性。根據必要性以及可實施情況,通過重建改造住房格局,提高房屋成套率。此外,可以重新對城中村區域進行規劃設計,增設公共服務設施配套,增加便民設施,如推進無障礙和“適老化”改造、優化園林綠化等。
二是助力房地產去庫存化。當前房地產市場面臨庫存高企。通過貨幣化安置等方式,擴大了居民可選擇范圍,城中村居民可直接到現有的商品房市場選擇合適的房子,有利于消化存量商品房,助力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。
三是調節土地供應結構。當前購房者的購房需求回歸城市核心區,而大量新房集中在市郊,造成住房供需錯配,核心原因是城市的核心區域缺少可供應的土地。需要城中村改造盤活存量土地和核心區低效能土地,整理推出核心區土地,有效調整土地的供需格局。
展望未來,城中村改造是影響房地產市場的核心變量。以新增實施100萬套城中村改造和危舊房改造估計,通過貨幣化安置將拉動2億平方米商品房去化。同時,通過對城中村區域土地規劃條件的合理調整,使其更好適應市場需求,可拉動原址建設約5000億元的建安投資。
城中村改造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必然,既能增進民生福祉,又能彌補城市建設發展短板,兼顧了發展質量和效益。擴大城中村改造政策的支持范圍后,各地在財稅、土地、金融等方面提供支持,將有力有序有效推進項目實施,成為房地產穩定發展中必不可少的助力。
摘自 《中國建設報》 |